公司新闻

对话赵芳:谈网球生涯

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,父母要我每天放学后先把作业做完,再去练球。那段时间,我常常在校园的网球场看着站着的前辈们练,心里就有一个声音:若是你也能站在那个位置,该有多好。说到底,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一点点被现实打磨出来的坚持。最初的两三年,我的练习并不华丽,更多的是重复同一个动作,重复同一个轮换,像是在把一块石头一点点地磨成光滑的玉。

那段时间没有太多赞许,但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向前推进,这种感觉比掌声更重要。主持人:你提到“重复”,很多人会担心单调。你是怎么把枯燥的训练变得有意义的?赵芳:关键在目标感和过程的可控性。我把训练分成小阶段:力量、灵敏、技术、心理四个维度,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指标。

比如技术,上动线的稳定性、回合中的节奏控制;力量则是爆发力和耐力的平衡。我会用日常数据来反馈自己,比如球速、击中点、落点分布,以及比赛录像的自我评估。没有激情的单调会让人轻易放弃,但有了数据和小目标,日常就变成了一场可以看到进步的旅程。更重要的是,我有一个支撑系统——教练、队友、家人,以及后来加入的专业训练机构。

每一个环节都像是把木料分层地嵌合在一起,最终拼出一把属于自己的“全能球拍”。主持人:你说到训练机构,能不能具体讲讲它在你成长中的作用?赵芳:当然。那时候我加入的,是一个以科学训练为核心的网球教育体系,我们把训练与竞赛日程分开管理,确保身体和心态都在最优状态。

机构提供的并不仅仅是场地和器材,更有系统的课程设计、运动康复、技术分析和心理训练。技术分析通过高帧率录像回放帮助我看清细小的错误点,心理训练则帮助我在比赛前后快速进入状态,处理焦虑和失误的情绪。最重要的是,机构强调“可持续性”,不追求一两场比赛的捷径,而是把成长分解成阶段性的里程碑。

这样一条路走下来,哪怕遭遇挫折,也不会轻易丢掉方向。对我来说,走进这样的体系,就像找到了一个长期合作者——不是只在赛季初期,而是在整个人生阶段都能给我支撑的伙伴。主持人:在你成长的过程中,家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?赵芳:父母的支持是我最安全的后盾。

中欧体育官网

他们并不总是理解网球里的“强势”与“竞争”,但他们愿意在我需要的时候付出时间和资金,最重要的是他们一直相信“你愿意付出,世界就会回报你努力的样子”。有一次我在选拔赛前夜发高烧,照理说很难出场,但父母没有过度担心,而是陪我做简单的吸氧与静息,给自己定了一个低难度的目标:只要你愿意打,我们就陪你把身体调整到最好的状态再上场。

后来我真的比赛打完并且拿到一个不错的名次,那一刻我看到他们眼里的自豪。家庭的稳定感让我的比赛焦虑不再像夜风那样刺骨,反而成为让我全身放松、专注于每一个球的力量来源。主持人:你提到“专注于每一个球”,这对年轻球员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实用的心态法。

你有没有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分享?赵芳:有的。我常用的一个简易方法叫做“分割式注意力训练”(Split-AttentionTraining)。在日常训练中把注意力分成三个层次:第一层是身体感觉,第二层是技术执行,第三层是局势判断。你在击球时先感受手腕和肘部的放松程度、脚步的触地感,再看球路和对手的位置,最后决定下一步动作。

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,而是反复训练,逐渐缩短三层之间的切换时间。还有一个习惯就是训练日记。每天训练后写下三个感受、一处天赋点和一处需要改进的地方,以及明天的一个小目标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自我对话的练习,有助于把外界的喧嚣压下来,听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。

在我职业初期,正是这种自我对话的训练,在比赛中心态崩溃的时刻救了我。今天,我愿意把这些经验和更多人分享,也希望通过选择合适的训练机构,帮助更多人把网球梦想落地。主持人:听起来,这一路走来,训练的体系化和情感的支撑同样重要。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?赵芳:未来对我来说不是单纯追求冠军,而是把网球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。

希望能指导和帮助更多年轻人建立正确的训练观、竞争观,以及职业规划。也许有一天,我会在全球最大的网球学习生态里,做一个更广泛的培训项目,帮助从校园到职业过渡中的学员实现从“爱好”到“职业”的无缝对接。对我而言,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领奖台的瞬间,而是在赛季结束后,仍然保持对网球的热情、对训练的坚持,以及对自我的持续学习。

只要热爱还在,路就不会断。这个理念是我愿意长期传递下去的信仰,也希望通过我所在的训练体系,去影响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。

主持人:走过青少年阶段,正式踏入职业赛场的你,经历了怎样的阶段性转变?能不能和我们分享几个决定性的时刻?赵芳:职业生涯里有几个节点,像是被命运按下的暂停键又突然被打开的按钮。第一是体能与技术的同步提升。在青少年阶段,更多时间花在技术细节的打磨和战术理解上,而职业阶段则需要把体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。

我逐渐学会把训练强度和恢复时间匹配,确保肌肉记忆在高强度对抗中不崩溃。第二是心态的稳定性。职业比赛的压力与学校比赛不同,观众更密集、对手更强,失误带来的情绪波动也更明显。心理训练让我懂得如何在每一分的波动中,保持冷静、找到节奏。第三是数据化训练的全面化。

我接触了比赛数据分析、对手风格研究、智能训练手环等工具,用科学的方式提升直观感觉的可信度。所有这些转变的核心,是把自我认知从“技术熟练”提升到“竞技状态可控”的层级。主持人:在具体的比赛策略上,你如何把训练中的细节应用到高强度的赛事中?赵芳:其实核心很简单,但执行起来需要纪律。

第一,战术的执行力要高,尤其在关键分的处理上。我会提前设定三种应对策略,无论对手出什么样的击球路线,都能快速判断并决定反应。第二,节奏管理。网球是节奏的艺术,谁能更好地控制每一个短点,谁就更容易打开局面。我在比赛中学会通过步伐的微调来打乱对手的节奏,逼他们进入不熟悉的区域。

第三,恢复与再利用。长时间的比赛会让身体和心态都耗尽,休整不充分就会在后半盘里吃亏。我会安排科学的恢复,如拉伸、冷敷、蛋白质补充,以及针对性的小运动,确保下一局仍有强度。这个过程离不开训练伙伴和教练的即时反馈,我们在一个高频的反馈闭环中前进。

主持人:你的训练体系里,是否有一直坚持的“核心法则”?赵芳:有三条,简单但有效。第一,过程优于结果。每一场训练和比赛都要可复现地看到改进点,哪怕名次并不显著。第二,断舍离。拒绝无效的训练和过度焦虑,把时间用于最具回报的环节。第三,学习的态度永远要开放。

职业生涯中新的理念、新的科技会不断出现,能否拥抱变化,决定了你成就的边界。我们团队追求的是“灵活但不随波逐流”,在不放弃自我原则的前提下,吸收新的方法和工具,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。主持人:你提到训练伙伴和教练的即时反馈,那他们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?赵芳:他们像是裁缝把布料缝成衣服的过程。

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指导者,而是一位能理解我的需求、愿意和我一起探索的人。教练帮助我辨认动作的微小偏差,指出肌肉记忆的偏移点;队友则在竞技层面提供实战演练的场景和心理支持。当我在关键比赛中遇到挫折,亦或因为连续的比赛而感到疲惫,他们的信任与鼓励像一剂清醒剂,让我看清自己的目标并继续前进。

这种共同成长的关系,是职业生涯最宝贵的财富。我们也在不断把这种关系模式落地到训练营和线上课程中,希望让更多学员体会到这种“同频共振”的成长体验。主持人:在你看来,网球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?对正在追梦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?赵芳:网球的未来会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和系统化。

对话赵芳:谈网球生涯

个性化是指基于身体条件与风格的定制化训练方案;系统化则是把训练、康复、营养、心理、赛事管理等多方面整合成一个闭环。技术的引入会让训练更高效,但人本身的坚持和专注才是最核心的变量。给年轻人的建议其实很简单:先明确热情的方向,再设立可执行的里程碑;把身体和心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,建立一个可信的支持网络;愿意在失败中学习,在成功时保持谦卑。

只要坚持下去,网球就会给你回报,而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更完整的自我。主持人:能不能透露一个对外的机会?像是你参与的训练体系、课程或合作计划,是否对公众开放?赵芳:当然。我们正在把培训体系落地到更多城市,提供分阶段、分能力的网球课程,覆盖从校园选手到准职业选手的不同阶段。

与多家体育装备品牌和线下体育馆建立合作,为学员提供一揽子服务——从专业训练到比赛证书再到赛事的参与通道。对愿意把网球当作长期事业的朋友,这个体系能提供持续、科学、可追踪的成长路径。若你对自己的网球之路有规划,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课程信息、线下体验场馆,以及线上诊断服务。

把热爱变成能力,把能力变成职业,这是一段值得陪伴的旅程。